发布时间:2022-12-09 09:38
来源:政府办公室
实效:现行有效
同政办规〔2022〕10号
同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同江市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政府,市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
《同江市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同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9日
同江市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保护好利用好同江市黑土地,巩固提升农田系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根据《佳木斯市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黑土地保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现代农业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综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因地制宜、高效有序实施黑土地保护工作,逐步改善黑土耕地基础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用养结合、保护利用。针对黑土地长期高强度利用,统筹优化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推行绿色生产,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合理轮作等综合治理模式,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以耕地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和生态修复为重点,探索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集中连片治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提升黑土耕地质量。
坚持政策协同、统筹实施。加强政策衔接,结合区域内农田建设、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等规划,统一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和绩效考核,统筹安排工程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养护等不同渠道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利用。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规划引导、资金政策撬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农民筹资筹劳,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调动农民群众、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积极性。
三、目标任务
2021—2025年,每年落实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78.5万亩。2021年,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4.75万亩以上(含黑土地保护标准化示范区2.2万亩以上);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压)还田(即秸秆综合利用碎混翻压还田)等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78.5万亩,其中有机肥深翻还田11.7万亩。
到2025年,规划治理侵蚀沟86条;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压)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累计达到392.5万亩次(每年实施78.5万亩),其中有机肥深翻还田面积累计达到58.9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旱田平地耕作层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风沙干旱区耕作层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25厘米,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趋势,基本构建形成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
四、实施内容
(一)加强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坚持水土保持与耕作、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三治”结合,防治黑土耕地水土流失。
1.治理坡耕地。禁止在1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对15度以上坡地已经开垦并种植农作物的,制定退耕计划,逐步恢复植被;在15度以上坡地种植经济林的,应当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规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2.治理侵蚀沟。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侵蚀沟治理为重点,实施侵蚀沟治理相关工程措施遏制侵蚀沟道发展。通过工程措施稳固后,栽种护沟林草等恢复生态。
3.防治土壤风蚀。营造农田防护林,建立高标准农田绿色屏障,防治土壤风蚀。
以上工作由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牵头,各乡(镇)政府落实
(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三建”同步,开展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优先在“两区”实施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两区”综合生产能力。
1.推进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效衔接配套,完善田间排灌渠系,配套输配电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实现灌溉机井全部通电。
2.推进田块整治建设。试点推进旱地格田化、水田条田化建设,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加强耕地平整,合理调整田块地表坡降,增加耕作层厚度。
3.推进田间道路建设。按照农机作业和农资、粮食运输需要,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推进路网密度、路面宽度、硬化程度、附属设施等规范化建设,使耕作田块农机通达率平原地区达到100%、丘陵山区达到90%以上。
以上工作由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按职责分工牵头,各乡(镇)政府落实
(三)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坚持农机农艺融合,优化耕作制度,推进种养结合,分类推行“三个实施”,增加秸秆、畜禽粪肥等有机物补充回归,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基础地力。
1.实施耕地深松轮作。推行深松(翻)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实现春旱秋防。逐步建立米豆、豆麦、米豆薯、米豆杂、米豆经等“二二”或“三三”轮作制度,实现耕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
2.实施保护性耕作。以秸秆还田为核心,旱田推广“龙江模式”,因地制宜采取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压)还田;水田推广“三江模式”,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搅浆整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3.实施有机肥还田。坚持种养结合,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高温发酵生产有机肥还田。采用粪肥还田专用机械施用有机肥,结合秸秆粉碎实施深翻整地作业。
以上工作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落实
(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开展“三节”,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农业,推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1.节约化肥投入。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减量增效。强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生产,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
2.节约农药使用。强化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建设,提升末端监测能力,科学指导防控,实现精准用药。更新改造施药机械,推广科学规范用药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用残膜回收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减量规范施药技术实现全覆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5%。
3.节约利用水资源。旱田区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灌、坐滤水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水田区通过完善田间渠系配套基础设施,减少水资源损失率。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技术,提高田间用水效率。
以上工作由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按职责分工牵头,各乡(镇)政府落实
(五)加强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实施“三个建立”,合理布设耕地质量监测调查点,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强黑土耕地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1.建立黑土耕地监测网点。建立健全黑土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调查点,加强黑土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汇集和共享。
2.建立黑土耕地保护监测体系。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完善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
3.建立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结合,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监测黑土地保护实施效果。
以上工作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落实
五、分区保护技术途径
根据地形特征、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农业生产实际等因素,将黑土耕地划分为平原旱田、水田等2个类型区,实行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重点保护。以培育增肥、保育培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等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落实“龙江模式”“三江模式”等关键技术模式,分区保护、分类治理。
(一)平原旱田类型区
全市10个乡镇都有不同面积的分布,主要土类为黑土、草甸土、白浆土。该区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耕作层不优,犁底层变厚,土体构型不良;玉米连作土壤养分偏耗大。
保护措施:
(1)以有机质全耕层补给、增加耕层厚度、建立肥沃耕作层为重点,推广以秸秆翻埋(压)还田为核心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秸秆碎混还田、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2)在种养结合区因地制宜实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与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同步作业。
(3)大力推行耕地轮作,建立科学轮作体系。
(4)白浆土耕地可结合秸秆粉碎+有机肥翻埋(压)还田等技术,消减白浆障碍层,快速培肥耕作层。
(5)完善灌排设施,规范化改造低洼内涝区排水系统。
(6)因地制宜开展田块整治,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防护林。
(二)水田类型区
土壤类型主要以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为主。该区土壤结构不良、透水性差、养分低;井灌区地下水位下降。
保护措施:
(1)推广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原茬搅浆为核心技术,合理配施有机肥的“三江模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
(2)以地表水置换地下水,保护利用地下水资源。
(3)完善大中型灌区配套,加强灌排工程建设。
(4)规范化改造低洼内涝区排水系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5)因地制宜开展条田化改造,开展田块整治,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6)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黑土耕地保护推进落实工作小组,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组织协调指导。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黑土地保护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全面落实“田长制”,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压实黑土地保护利用责任。
组 长:李德刚 市委副书记、政府市长
副组长:于海滨 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王 云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姜景峰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庞云涛 市水务局局长
张学平 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徐 泽 佳木斯市同江生态环境局局长
郑桂平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孙 涛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刘 建 市工业信息科技局局长
徐明海 市财政局局长
冯立刚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黑土耕地保护推进落实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云同志兼任。
(二)强化政策支持。以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综合组装项目资金,探索开展黑土地保护整建制创建,打造黑土地保护示范样板。落实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统筹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保护性耕作等政策项目,实行综合治理,形成政策合力。
(三)推进科技创新。整合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加强黑土地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黑土保育、土壤养分平衡、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治理等技术攻关,开发一批关键技术、核心产品,集成组装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
(四)抓好主体培育。加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生产,将黑土地保护利用措施和责任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实施主体。
(五)开展监测评价。建立黑土地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对黑土地理化性状、黑土层厚度、地形地貌、水土流失、污染状况等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耕地等级评价。
(六)坚持依法保护。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履行保护黑土耕地的责任,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形成联动工作合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厉打击盗采泥炭黑土等违法行为,做到依法管土、依法护土。
(七)广泛宣传发动。多渠道宣传黑土地保护利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科学知识,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群众广泛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黑土地保护,提高公众黑土地保护意识。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科技培训,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科技含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