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刚掠过同江镇新光村幸福大院的墙头,院子里还留着夏末的余温。佳木斯市发改委驻新光村工作队的三名队员程友欣、王少民、李洪波,正围着成堆的板皮忙碌,电锯嗡嗡作响,切出木屑纷飞,汗水顺着他们的额角往下淌,浸湿了后背的衣衫,却没人停下手中的活,这股带着“柴火气”的忙碌,只为村里一位特殊的老人——年逾古稀的申永吉。
申永吉是村里享受特困供养的脱贫户,残疾,没有劳动能力,独居。自工作队进驻新光村,这位老人就成了队员们心头的牵挂。他们总说“把驻地当故乡,视村民为亲人”,这话不是空口号,闲时会不定时敲开老人的门,问问米缸满不满、棉衣暖不暖,听老人絮絮叨叨讲家常;忙时也会打个电话,隔着听筒确认老人身体无碍;如果察觉老人有半点异样,队员们准是第一时间赶到,用细致入微的关怀为老人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今年8月,申永吉老人突然身体不适,工作队立刻动了起来。他们在村部排好值班表,队员们轮流守着老人,端水喂药、陪床照料,还全程跟着村医跑前跑后,直到老人的脸色渐渐红润,能自己坐在门口晒太阳,队员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入秋天气转凉,工作队又想起了新的事儿,老人住的幸福大院没通集中供暖,冬天的取暖柴火还没着落。“得提前备好,别等天冷了让老人冻着!”队员们一拍即合,决定趁早把柴火的事儿办妥当。说干就干,队员们带着工具早早来到幸福大院,还请了两位工人师傅帮忙。有人负责操控电锯,稳稳地把大块板皮切成段;有人蹲在地上,把散落的木料归拢到一起;还有人把锯好的柴火段码得整整齐齐,像垒起一道“暖墙”。一上午的时间,原本杂乱的板皮变成了码在墙角的柴火堆,风一吹过,木料的清香混着队员们的汗味,成了幸福院里最踏实的味道。
这堆柴火,不止能驱散冬天的严寒,对申永吉老人来说,队员们汗流浃背的身影、机器的运转声,是比柴火更暖的陪伴,让老人知道,总有人在惦记着他。当老人看着整齐的柴火堆,皱纹里绽开笑容时,幸福大院的阳光仿佛也更亮了些,照在柴火上,也照进了老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常有人说,驻村工作队的“温度”,藏在对弱势群体的牵挂里。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们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揉进了每一次上门走访、每一回值班护理、每一段锯好的柴火里,让帮扶的暖阳,稳稳地照在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